古今寺廟巡禮
|
【時事法句】共 12 頁
《上一頁
│
下一頁》
頁次: 1 / 12
201601《十二•因緣》 915
|
《十二•因緣》 所謂「十二因緣」即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等十二事。此十二事相續不斷,是為三世因果輪迴之根本。長阿含經云:「行從癡起。癡是行緣。是為緣癡有行。緣行有識。緣識有名色。緣名色有六入。緣六入有觸。緣觸有受。緣受有愛。緣愛有取。緣取有有。緣有有生。緣生有老病死,憂悲苦惱大苦陰集。」所言「癡」者即是「無明」。茲簡略說明如下:
無明:過去世一切煩惱,是為「無明」。其實,起心動念、妄想執著,即是無明。 行 :因無明而造業,名為「行」。指過去生中一切善惡行業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為前世二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識 :我們常說的「神識」(註1),帶著過去生中所造一切善惡業習,來投胎。 名色:神識入胚胎,是名「名色」(註2)。佛說:「若識不入母胎者。則無名色。」 六入:母體胚胎漸發育,有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情,是名「六入」。 觸 :出胎與外境接觸,是名為「觸」。 受 :與外境接觸後,產生了種種苦樂、喜厭等感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為現世五果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愛 :對外境產生欲愛、貪愛的念頭。 取 :因貪愛欲求設法擁有,是名「取」。 有 :因「取」必產生「業」,而有後世因緣業果,是名「有」,造業之意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為現世三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生 :有業,必有輪迴六道後世之身,是名「生」。隨業受生之意。 老死:有生必定有老死的過程,種種愁惱、憂悲苦痛,無可避免,直至老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以上為來世二果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法界有十(註3),六道凡夫之外,上有四聖法界。四聖者:佛、菩薩、辟支佛(緣覺)、阿羅漢(聲聞);其中緣覺之人,聞說十二因緣之法,觀察思維,知「無明」為生苦之因,輾轉相生,無有窮已。故知「無明」若滅,則眾苦自息。如砍樹者,從根下手。「無明」滅,則「行」滅,乃至「生」滅、「老死」滅,能了此生死因緣、出三界而得覺悟,是名「緣覺」。
而《心經》中有: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」之句。取此十二事頭尾略去中間部分,前加一「無」字,來說明此十二事如做夢一般並非實有,「五蘊皆空」才是真相。也就是說:我們自身及所有苦樂感受、所接觸的外境、財富名利,都不是真實存在的。而眾生不解事實真相,妄心追求,起惑造業,有業必有來生,而後必有「老病死」之苦境,這是一般世俗大眾不願面對的真相。
末法眾生欲斷無明、了生死出輪迴,實屬不易,唯有選擇念佛法門,求帶業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才是離苦得樂之唯一契機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○ 註1:圓瑛大師-般若心經講義云:「識」即第八阿賴耶識(譯云含藏識、含藏根身器界種子),而為總報主,依業受報;在眾生分上,去後來先作主翁,投胎時,此識先來,捨報時,此識後去,此識即指投胎時第八識。 ○ 註2:圓瑛大師-般若心經講義云:「名」即心也,心無形相,但有其名,「色」即父母精血和合之色(受精卵);初七(前七日)名羯羅藍(凝滑),二七遏蒲曇(如胞),三七蔽尸(軟肉),四七羯南(硬肉),五七五官,六七形位,七七(四十九日)人相具足,皆屬色攝;中有靈知,乃屬心攝。 ○ 註3: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,四聖是指佛、菩薩、緣覺、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,乃聖者之悟界;六凡則指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及地獄等六界,為凡夫之迷界,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