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角虎集》024 福州鼓山永覺元賢禪師(嗣壽昌經禪師)
福州鼓山永覺元賢禪師(嗣壽昌經禪師)
師。建寧蔡氏子。為庠生時。讀書山剎。偶聞僧偈思出塵。參壽昌於董岩。呈南泉斬貓頌。昌曰。此事。不可於一機一境上取。則須是百匝千重。垂手直過。尚當遇人。所謂身雖已在清霄外。猶更將身入眾藏。是參學眼也。因勉看雲門乾屎橛。年四十棄家。依壽昌落髮。一日遇昌田中。歸逆問曰。如何是清淨光明身。昌振衣而立。師曰。秪此更別有。昌拂衣便行。師入方丈禮拜。不及啟口。昌連打三棒曰。向後不得草草。作禮而退。師偶聞僧誦曰。諸佛罄欬。俱共彈指。乃徹見壽昌用處。有偈曰。金雞啄破碧琉璃。萬歇千休秪自知。穩臥片帆天正朗。前山無復雨鳩啼。住鼓山。猶信六字彌陀。為末法津梁。乃宗雲棲。撮念佛旨要。以示眾。
一淨土教源
昔佛。為一大事因緣。出現於世。說種種法。普逗群機。不過去其習氣之穢。以還我本來之淨而已。但機既不一。教亦千殊。求其修持最易。入道最穩。收功最速者。則莫如淨土一門也。淨土者何。謂。太虛空中。國土森列。有淨有穢。眾生心淨則生淨土。心濁則生濁土。生濁土。則障累日深。善法難成。生淨土。則障累日蠲。善法易就。故學道之士。必須揀其淨穢。即淨土之中。亦有種種差別。其最為殊勝者。則西方極樂世界也。此世界。乃阿彌陀佛無量願力。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。其功德莊嚴。大非諸方之所能擬。其中有事有理。修者不應偏廢。何謂事。經中所列淨土一切事相。是也。何謂理。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。是也。雖曰唯心淨土。而不妨有極樂世界。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現也。雖曰本性彌陀。而不妨有極樂教主。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。雖寂然無生。而不妨熾然有生。以往生而本自無生也。高明之士。多樂於談理。而詆笑事行。中下之流。多執於事行。而迷昧實理。全不知理無事外之理。事乃理中之事。執理而廢事。反有落空之禍。執事而迷理。猶有往生之益。豈可慕空談而受實禍哉。
二念佛正信
修此法門。首要正信。三世諸佛諸大菩薩。以及歷代祖師。並由此信而後能入。若無此信。則遲疑而不決定。虛浮而不真實。毋論其不肯修習。即肯修習。而若有若無。或作或輟。無斬釘截鐵之能。無射石沒羽之意。豈能成就。此希有功德哉。蓋緣我等凡夫心暗識劣。束於近習。不能知遠大之域。幽微之境。才見非常之事。便疑而不敢信。所以凡夫秪當確遵佛言。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。說誠實語。絕無虛誑。佛言不信。何言可信乎。所信佛言。凡有二門。一信其理。二信其事。信其理者。信我心便是淨土。我性便是彌陀也。信其事者。信西方果有淨土。西方果有彌陀也。雖有其理。而全理成事。如海印之能現萬象。雖有其事。而全事是理。如萬象之不離海印。亦一亦二。非一非二。如是信解。名為正信。如信理而不信事。信事而不信理。是謂偏信。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。必須博問先知。廣考經論。則群疑自然冰釋。正信自然現前。方能發起大願。策起大行。直取菩提。不在身後矣。有等。天資高妙。才看經論。便謂渠得正信。卻被習累牽倒。不能轉動一步。不知此但浮解。非為正信也。如信虎能噬人。豈敢輕攖。如信鴆能毒人。豈敢輕嘗。今甘遭噬毒之禍。而不之悔。則不信孰甚焉。倘是特達丈夫。便請從茲放下。
三念佛正行
淨業行人。既具正信。當修正行。依真歇雲。將這句佛。當個話頭。二六時中。直下提撕。不以有心念。不以無心念。不以亦有亦無心念。不以非有非無心念。前後際斷。一念不生。不涉階梯。超登佛地。此理持也。若事持者。專其志一其慮。秪將一句彌陀佛。靠著如一座須彌山相似。搖撼不動。朝也如是念。暮也如是念。行也如是念。坐也如是念。應緣接物。也如是念。縱遇順逆境界。也如是念。淨念相繼。自得心開。與前理持者。未嘗少異。若未得心開。臨命終時。定生彼國。亦非中下之品矣。如或力量不及。工夫未純。必須隨力修習。或晨昏禮念。或清晨十念。積功累德。漸培善果。要在信願堅固。臨終必獲往生。但品位稍卑。見佛稍遲矣。然似榜末登第。要亦不惡也。
四兼修眾福
淨業行人。專念阿彌陀佛名號。必須廣修諸福。以為之助。觀無量壽經云。欲生彼國者。當修三福。一者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。二者。受持三皈。足具眾戒。不犯威儀。三者。發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讀誦大乘。勸進行者。此三種業。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肇法師云。有為雖偽。棄之則佛道難成。無為雖真。執之則慧性不朗。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淨土。速成佛果菩提者。須是專以念佛為正行。更以福德為兼修。晨夕。常勤供養三寶。禮拜懺悔。佈施持戒。潔白三業。增修淨緣。所修一切善根。悉皆迴向淨土。成就念佛功德。可謂順水行船。更加櫓棹矣。
五念佛正願
慈照導師云。有行無願。其行必孤。有願無行。其願必虛。行願雙資。方登寶地。故凡念佛者。必發正願。正願者。非願人天福報也。非願權乘小果也。非願我一人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。乃是願一切眾生。同生淨土。同證菩提也。此願一發。即能具無量功德。能消無量業垢。能破無量魔網。永為成佛真種。即所謂菩提心也。故行人。宜日日如是發。時時如是發。願力堅固。無有變異。則一切萬善悉成。淨土正因。菩提妙行矣。又何慮其不往生乎。
六臨終正念
淨業之功。雖積於平日。而臨終最後一念。最為緊要。蓋以生淨生穢。入聖入凡。唯此一念。為之轉移也。每見念佛之人。尋常俱說求生淨土。及臨命終時。多無正念。或貪生怕死。戀此皮囊。或目顧妻兒。難忍分別。或系綴家財。放捨不下。或因境界不順。抱恨而終。或因病苦逼迫。飲痛而去。既失正念。甘從淪墮。我今勸。行人到此。秪要諦信經文。堅凝正念。百般放下。念佛待盡。嗚呼。死門事大。頃刻來生。一念差錯。歷劫受苦。可不慎哉。
|